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

怪事!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,低价的背后耐人寻味

游戏天地 2025年07月25日 11:01 0 admin

#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#

开门见山:174亿收购成飞,真的“低价”吗?

说到中国航空工业,谁不知道成飞集团?生产歼-20隐形战斗机的硬核企业,国之重器的代表之一。

2024年7月11日,一条消息炸了锅:中航电测,一家市值才60亿的小公司,居然花174亿就把成飞集团100%的股权给收了。

歼-20这样的高端货,成飞这样的军工巨头,怎么就值这点钱?174亿,连个零头都不够吧?

怪事!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,低价的背后耐人寻味

成飞集团和中航电测:两家公司啥来头?

先说成飞集团,全名叫成都飞机工业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,1958年成立,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顶梁柱之一。

这家企业扎根成都,主要干啥呢?造战斗机和民用飞机。歼-20是它最出名的作品,这款隐形战机代表了中国航空技术的天花板。除了歼-20,成飞还参与了C919大飞机的机头生产,还有AG600水陆两栖飞机项目,军民两开花,实力杠杠的。

再看中航电测,全称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,1965年在西安起步。这家公司规模小得多,市值才60亿,主要搞航空测控设备和传感器研发。说白了,就是给飞机造“眼睛”和“耳朵”的那类高精尖玩意儿。别看它个头小,但在航空电子领域,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。

这两家公司有个共同点:都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,简称航空工业集团。换句话说,它们是“一家人”,这次收购其实是内部的事儿,不是外人来抢地盘。

怪事!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,低价的背后耐人寻味

174亿交易细节拆解

这场收购的具体操作是这样的:中航电测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,掏了174.39亿把成飞集团100%股权买下来。

怎么发的呢?向航空工业集团发行了20.86亿股股票,每股8.36元,加起来就是174亿出头。交易一完成,航空工业集团就成了中航电测的大老板,持股比例高达78.07%。

问题来了,成飞集团这么大个企业,怎么就值174亿?咱们看看成飞的家底:资产总额超过1200亿,年营业收入749.68亿,净利润24.23亿。这数字一摆,谁看了都觉得174亿像是“白菜价”。再对比中航电测,市值60亿,资产才39.75亿,收入16.77亿,利润不到1亿,这差距也太大了吧?

别急,这174亿不是随便拍脑袋定的。根据公开资料,成飞集团100%股权的评估值是240.24亿,但这里有个关键点:其中65.85亿是国有独享资本公积。这部分钱是国家的,不能算进交易对价里。扣掉这65.85亿,剩下的174.39亿才是最终的收购价。所以,174亿不是成飞的“全部身价”,而是剔除了国家那部分后的数字。

这就好比你买了个房子,总价240万,但其中65万是政府补贴,你实际只掏了174万。房子还是那个房子,值不值240万另说,但你付的钱确实只有174万。这么一解释,是不是觉得没那么“怪”了?

怪事!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,低价的背后耐人寻味

收购背后的逻辑

这场收购表面上是中航电测买成飞,但实际上是航空工业集团在下一盘大棋。简单点说,这是国企内部的重组,把成飞集团的资产塞进中航电测这家上市公司里,让成飞“借壳上市”。

1. 钱!成飞需要更多资金

成飞是军工企业,造歼-20这种高端货,技术牛,成本也高。研发投入动辄几十亿,订单主要靠国家,利润率却不高。2023年,成飞的研发费用就高达22.12亿,资产负债率飙到89.32%。这说明啥?成飞虽然硬气,但钱袋子紧得很。国家订单虽然稳定,可研发新项目、扩大生产都得花钱,靠自己攒那点利润不够用。

通过上市,成飞能搭上资本市场的快车,吸引社会资金。比如发点股票、融点资,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就能到手。这比老老实实等国家拨款来得快多了。

怪事!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,低价的背后耐人寻味

2. 效率!市场化运作更灵活

国企有个老毛病,管理有时候太“稳”,效率不高。上市之后,成飞得按市场规则玩,财务得公开,管理得透明,股东盯着呢,不能磨洋工。这对成飞来说是个好事,能逼着它跑得更快、更灵活。

3. 整合!资源优化配置

航空工业集团管着好几家企业,成飞和中航电测各有优势。成飞擅长造飞机,尤其是战斗机;中航电测在航空电子系统上有特长。这次重组把两家捏一块儿,能互相借力。比如成飞的数字设计技术和复合材料技术,跟中航电测的测控技术一结合,研发周期能缩短15%-20%,生产效率也能提个25%。这不比单打独斗强?

怪事!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,低价的背后耐人寻味

所以,这174亿不是“卖便宜了”,而是航空工业集团在搞内部调整,把优质资产装进上市公司,既给成飞输血,又让中航电测起飞,一举两得。

收购之后:成飞和中航电测咋样了?

这事儿定了之后,两家公司都变了样。先看中航电测,简直是“麻雀变凤凰”。收购前,它资产39.75亿,收入16.77亿,利润0.98亿;收购后,资产猛增到1256.34亿,收入766.3亿,利润25.21亿。市值也从60亿蹿到412亿,有人预测未来能冲破1800亿。A股军工板块多了个新龙头。

成飞呢?成了中航电测的全资子公司,身份变了,但活儿还是那些活儿。好处是资金压力小了,研发能放开手脚干。歼-20的生产线还能再提速,C919和AG600的订单也能接得更顺。员工们也有了新盼头,平台大了,机会多了。

技术上,两家还能擦出火花。成飞的复合材料技术加上中航电测的电子系统,效率高了,成本降了,竞争力自然就上去了。民用市场也能多分一杯羹,军民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。

怪事!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,低价的背后耐人寻味

174亿“低价”的真相:没那么简单

这174亿真“低”吗?其实不然。表面上看,成飞值1200多亿,卖174亿像是亏了。

但这不是市场交易,是内部重组,价格不是按市场估值算的,而是按账面资产和国家政策定的。国有独享资本公积扣掉65亿,不是成飞不值钱,而是这部分钱本来就动不了。

再说,成飞没“卖”给外人,还是在航空工业集团手里,只不过换了个壳。174亿是交易对价,不是成飞的全部价值。上市之后,成飞能融到的钱、创造的价值,远不止这174亿。资本市场可不是按账面玩的,重组后中航电测市值翻了好几倍,这不就说明问题了?

当然,有人还是觉得怪。毕竟歼-20这么牛的企业,174亿听着寒碜。但你得明白,军工企业的价值不全在钱上。成飞的核心技术、国家订单,这些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。重组是为了让它活得更好,不是卖了换钱。

怪事!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,低价的背后耐人寻味

大格局:中国航空工业的战略一步棋

军工企业改革这些年一直在推,目标是啥?强军、强企。国家要的是歼-20这样的硬家伙,不是账面上的数字好看。

通过资本市场,成飞这样的企业能跑得更快,技术能迭代得更猛。这对国防来说是硬支撑,对经济来说是新动能。看看中航电测重组后的市值,1800亿的目标不是梦,这不比窝在国企体系里强?

国企改革早就不是新鲜事了。把优质资产证券化,盘活资源,提高效率,这是大方向。成飞这次重组,就是个典型案例。以后类似的动作估计还会多起来,军工企业得跟市场接轨,才能在全球竞争里站稳脚。

怪事!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,低价的背后耐人寻味

老百姓咋想呢?有人觉得174亿太便宜,怀疑有猫腻;有人觉得这是国家在布局,挺好。网上吵得挺热闹,有个网友说得挺实在:“成飞值多少钱不重要,重要的是歼-20能飞起来,国家安全有保障。”这话糙理不糙。

对股民来说,这可是个大机会。中航电测的股票一涨再涨,买早了的都乐开花了。对成飞的员工来说,日子更有奔头了,工资不一定涨多少,但项目多了,干劲儿足了。

怪事!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,低价的背后耐人寻味

成飞的故事还没完。重组之后,它会在资本市场上玩出啥花样?歼-20会不会更快下线?下一代战机啥时候亮相?这些都得看后续发展。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,成飞的底子还在,技术还在,有了资金和市场支持,未来只会更牛。

中航电测也得加油。背靠成飞这棵大树,它得证明自己能挑大梁。市值冲1800亿不是终点,怎么把技术融合做好,把军民市场都抓牢,才是真本事。

对中国航空工业来说,这是个新起点。军工企业借资本市场起飞,不是为了赚钱,是为了更强。歼-20只是开始,未来的蓝天还得靠成飞们去闯。

发表评论

瑞纳视察 网站地图 Copyright © 2013-2024 瑞纳视察. All Rights Reserved.